Q:鏡頭最怕?
A:比
除非你是鏡頭代理商,或是預算無上限的小開,甚至像老師一樣
,有人捧著鏡頭免費求你用,不然「比」出一個有限價格下最大
功能的鏡頭,未嘗不是一個有趣也避免不了的課題。
網站上最夯的除了開箱就是比較測試文囉,老師今天提出一個很
有趣的論點:評論平台與廠商常有廣告的依存關係,寫的太露骨
,廣告被抽掉對於收益大不利,寫的太矯情,心裡過不去對於廣
大讀者大不敬,折衷之下,評論的重點往往隱晦不明,需要多用
點力才看的出來。
場面話:100~300mm都有很好的表現,其中以100mm表現最佳。
真心話:100~300mm的表現來說,只有100端最好,越遠越慘。
底下是課程筆記
1.廣角端容易有桶狀變形(中心向外彎),望遠端容易有枕狀變形
(外圍向內凹)。
2.一般變焦鏡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形,無法避免,所以有定焦境的
產生。
3.彗星像差:有尾巴的模糊,即使縮小光圈也改善不了。
4.耀光:因強光進入使得產生干擾甚至光斑。
改善的方法有:提高鏡片穿透率,例如好的鍍膜等。(這應該就是
鏡頭價差的來源吧?)
裝上遮光罩。(擋掉強光進入)
改變構圖。(避免強光直接照入)
5.鬼影:強光源的相對位置出現拍攝時沒有的光斑。
6.70-180mm,近攝很ok,但是遠距表現很差。
7.數位解像力的三個關鍵
A.鏡頭解像力
B.機身畫素與解像力:其實五百萬以上已經夠用
C.機身設定:最重要的因素,例如壓縮率、銳利化等等。
8.反差大,顏色的連續記錄多,較好。
9.對比強,顏色的連續記錄少,較差。
10.APS-C(2.4cm X 1.6cm)鏡頭不會被淘汰得原因
A.已成市場主流,廠商不可能放棄。
B.容易達成低價化,競爭性強。
C.擁有焦段乘以1.5倍的優勢,遠距效果佳又省,人人都可輕鬆達
成400mm以上。
11.全片幅(3.6cm X 2.4cm)也叫135片幅,因為在軟片時代,這樣
大小的軟片由當時的軟片龍頭柯達,命名為135軟片...沒啥道理,
就是個流水號。
Advanceed Photo System Cameras同樣是由柯達推出的眾多軟
片規格之一,雖然在軟片上沒有存活下來,但是在數位化後卻大
大的活躍,換句話說她也只是個有縮寫的代號,沒啥道理。
12.魚眼鏡頭應用:通過光軸的線不變形,所以可以安排主要的線
穿過畫面中心,減少變形又可享受魚眼超寬景的效果。
利用數位(軟體)校正,也可獲得比一般鏡頭更寬的視覺。
13.接圖可以追求更寬的視覺,更高的畫素
A.各部分交接處需重疊3分之1,以供軟體運算。
B.需固定白平衡,不可選用自動白平衡。
C.利用標準中望遠端拍攝,減少變形。
14.雙線感:漸遠見暈的現象不明顯,應該模糊但是好像又清楚
18-250mm很嚴重。
15.TAMRON是最大的鏡頭代工廠。
16.300mm F4的表現優於300mm F2.8。生態攝影大推,便宜又
大碗(三萬多),可加上加倍鏡1.4倍(這個倍率最優),300 X 1.5 X
1.4輕鬆達成630mm。
17.VR不是全時段開啟,當快門速度
需乘1.5倍
18.28mm F1.4挑相機,不是每個型號照起來都好看,不建議。
19.85mm F1.8D,拍攝人像很推薦。
另外,查詢了有關「變焦XX倍」的意義,經過與阿+奮鬥一天的
結果,還蠻有趣的接在這個底下當成參考資訊。
算法:望遠端/廣角端=XX倍
例如最近廣告打很大的T牌18-270mm,網頁就有個「世界初‧
世界最大倍率15倍」,算法其實就是270/18=15。
如果是全幅的28-300,變焦倍率就是10.7倍。
意義:變焦倍率越大,只是表示此鏡頭能拍攝的焦段越大,但是
請注意,不代表就是品質越好,焦段超大品質又頂級的結果往
往就是貴的嚇死人,因為廠商要校正的焦段越多,原因請參考
上面課程筆記第一點。
為了在品質與方便性要取得平衡點,好的變焦鏡頭,倍率反而往
往不超過3倍,例如NIKON的大三元就是個好例子
14-24mm F2.8(1.7倍),X華公司貨報價52,900
24-70mm F2.8(2.9倍),X華公司貨報價53,600
70-200mm F2.8(2.9倍),X華公司貨報價52,500
18-200mm F3.5-5.6(11.1倍),X華公司貨報價23,800
陷阱:數位單眼很少被這個名詞所迷惑,因為焦段總是很清楚的標
明,反而是小DC被拿來當幌子,讓人以為倍數越大越好。
以上的算法也稱作光學變焦,放大之後畫質不損失。
另外常聽到的數位變焦,原理其實就是用軟體運算一直放大放大
(小畫家就可以做得到),畫質往往慘不忍睹。
更有缺德者,以光學變焦4倍*數位變焦5倍=20倍,作為宣傳,不
能不慎啊。